玩具还是交通工具 电动平衡车还没火就要没落?
作为一种短途代步工具,电动平衡车在几年前是极客的玩具。如今国内多家厂商扎堆平衡车的研发,意欲将其变为交通工具,越来越多地走入人们的生活。
然而产业的火热并没有给市场带来理想的反馈,电动平衡车依旧未能成为短途出行的首选。由于安全事故屡次发生,加上专利、安全风险等问题,电动平衡车厂商在国内外市场的日子正变得日渐艰难。
电动平衡车是玩具还是交通工具?会不会跟某些可穿戴产品一样,还未火起来就开始走向没落?
行业混乱缺乏标准
杨鑫是深圳一家生产平衡车电路板工厂的车间负责人,在他的带领下,新浪科技来到了生产平衡车“大脑”的地方。杨鑫指着车间里成堆的电路板说,高峰时期,深圳每月的平衡车出口量大概为200万台,也是从去年开始,车间的订单之中,大约70%都来自电动平衡车企业。但时至今日,他开始寻找新的客户。
去年12月,因电动平衡车起火事故增多,亚马逊先后在英国、美国等地下架了所有来自中国的该类产品。中国平衡车的大规模出口形势,正是随着亚马逊等全面下架这类产品而改变。
随后,平衡车只有提供产品电池和充电方面的安全证书,以及相关证据和律师联系方式证明产品不侵犯专利,才被允许继续销售。今年3月,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也发出禁令,禁止进口侵犯产权专利的“某些个人交通工具”,除Segway和收购Segway的Ninebot,其余品牌的平衡车均在禁售之列。
欧美等地相继对平衡车设立门槛,让很多中小生产企业遭受重创。来自深圳某平衡车厂商的王旭在跟新浪科技谈及此事时表示,2015年,约有千家小企业涌入平衡车市场。小作坊生产,零部件东拼西凑,缺乏品控和专利意识,被禁之后,这些工厂很快就会倒闭。
近期也有媒体调查过浙江永康地区的平衡车厂,结果令人非常吃惊。很多在淘宝销售的平衡车均出自手工作坊,没有生产线,五六个人就可以组成一个工厂,一个人一天就能够组装12台。
与市场混乱相比,电动平衡车行业还缺乏有效监管。在常州某平衡车企业负责市场业务的刘超告诉新浪科技,除了少数地方出台了行业标准,国家层面还没有部门监管电动平衡车产业,市场没有准入,质量没有标准,造成了“一禁就死”的局面。
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平衡车市场前景的担忧。“现在的媒体报道全部集中在电动平衡车事故上,但多数事故是山寨产品造成的”,一旦给消费者留下电动平衡车不安全等印象,“后果需要全行业来买单”。
产品缺乏不可替代的亮点
目前的电动平衡车,依然被认为是一种玩具。虽然电动平衡车企业有着改变出行方式的长远目标,却不得不面对国内市场还未被点燃的现实。
长期观察国外动态的科技爱好者李俊表示,之所以看到2015年电动平衡车在欧美等地流行起来,与明星效应有很大关系。去年,贾斯汀比伯踩着平衡车拍了一段视频,火遍了社交网络。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认识到有平衡车这样一种产品,既可以当玩具,又可以当交通工具。“电动平衡车几乎成了小孩子必须让家长买的节日礼物”,李俊说。
与国外相比,各平衡车企业似乎还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推广。电视里、网络上、公交地铁中,电动平衡车的广告还是很难见到,明星代言也是少之又少。除了推广等外在因素,更重要的就是产品本身的问题。
在新浪科技和一些爱好者的交流中,最常见和最为担心的还是安全问题。电池突然起火、充电自燃等,导致了亚马逊等国外电商下架平衡车,也在用户心里留下了阴影。“一般而言,电池成本应该为总成本的三分之一,某些小厂商使用回收电池,一定会有安全风险”,刘超告诉新浪科技,“买平衡车还是要选择大品牌”。
同时,一些人还对平衡车的续航能力提出质疑。市面上主流电动平衡车产品的续航里程一般为20km左右,能够满足普遍的短距离出行需求。刘超却认为,“其实不管续航有多远,用户总会觉得不够,这种担忧暂时还无解”。
除此之外,品牌平衡车产品的售价相比电动车等还是没有太大优势,它依然不是一个出行的必需品。“市场上可替代的产品太多,远一点可以坐车,近一点有电动车,大家还没有想到有这么一种产品能够让短途出行更顺利”,刘超说,“产品缺乏一个爆点,市场也缺乏一个爆发的契机”。
不爆发就逐渐没落?
2015年,随着小米九号平衡车等产品的发布,平衡车开始被越来越多人关注。而根据小米给出的数据,2015年平衡车已经卖出了几十万台,2016年要卖200万台。
其他厂商或许没有小米过得这么好,行业混乱、产品缺乏爆点,监管还未放开,摆在平衡车厂商前面的还是“路漫漫其修远兮”。甚至小米生态链企业Ninebot总裁王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不希望平衡车被开上马路,这还是一个大玩具。
但是,玩具的定位注定只能满足小众的需求,无法真正走向大众消费,也无法真正地改变生活。这与众多平衡车厂商“绿色出行”的愿景不相符合。与此同时,整个平衡车行业还在内耗之中,大量山寨产品挤占了本该由创新型企业享受的市场。目前来看,厂商们还沉浸在自己营造的美好之中,电动平衡车还缺乏不可替代的功能,它会不会像曾经的某些可穿戴产品一样,还没火起来,就开始走向没落?
也许不用心急,市场才是检验产品的唯一标准。
(采访对象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