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独立闹革命:万恶的资本主义正扼杀电子游戏创意
本文的主题来源于《奇异世界》的创造者Lorne Lanning在一篇博客中的感言。看法或许有点偏激,但却很真实。正如标题中写的,他认为现代的商业资本运作模式正在扼杀电子游戏界的创新和发展。
“作为匠人,我们的机会在于找到特定受众群体的小众喜好,然后我们投其所好,听取玩家们的心声,尊重玩家们的意见,然后用优雅的方式表现出来。然而,商业资本运作却在阻碍这个过程,因为游戏开发的成本越来越高,各个工作室都想‘稳扎稳打’“,动不动就裁员。”
开发者的态度是,‘我们现在要花掉两千万美元,你的制作规模就不能再局限于几百万美元的水平了。既然要花两千万,那就要有两千万的样子。你得提供10倍的内容,不过既然我们正在拿所有的钱冒险,所以这其中五分之一的钱要用来营销。’ 不同开发商的谨慎程度不一样,他们的资金分配也有所不同,不过大多数情况下,制作组都是挣不到大钱的,他们只能勉强维持开支,继续留在行业中。不过按照这个商业模式,其实这些制作组已经死了。”
可以说,现代游戏产业是在用以前十倍的投资,打造十倍的内容,赚取十倍的利润,但制作组的程序员和美工等一线员工却几乎没有多少加薪。再加上高成本项目“求稳”的心态,很容易就导致了现代游戏开发的僵局。
自由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最重要的元素。整个市场是由各个私有企业拥有者左右的,而不是政府。所以市场导向是没有太多规范性的,只要你想到什么,你就可以卖什么。你卖的商品可以没有价值或者不符合道德,但只要你能让人愿意掏钱买,那是成功。
有没有让你想起某款游戏?比如说最近大卖DLC的《进化》,还有之前把DLC锁在光碟中的《街霸X铁拳》,这不就是制作组明摆着忽悠呢么。但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没人规定DLC不允许锁在光盘里,所以卡普空和2K都赚到了钱。
网络游戏中的微交易让你苦不堪言?资本家们觉得这没什么问题啊。这还不够,单机游戏其实也是可以有微交易的,大家还记得《植物大战僵尸2》吧,据说中国版特意提高了游戏难度,以此“鼓励”更聪明的中国玩家使用微交易付费道具。
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一大理论基础是,所有消费者都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这意味着坏的产品不会有人买,坏产品的生产者会被淘汰,好的产品和好的厂商会生存并发展。乍一看是非常合理非常积极的。但事实却更加复杂。在大量资本集中到少数人手中的时候他们将决定整个市场的大体走向,消费者能够选择的,决定于大厂商能够提供的。消费者往往已经被垄断者洗脑,耳濡目染的广告营销甚至能够改变大众的审美和消费习惯,这就像是迈克尔贝的电影,一边骂声一片,一边票房盆满钵满。在这种条件下,无论是消费者还是制作组,都已经在“自由市场”中丧失了自由。最好的作品往往得不到最多的认同,更赚不到最多的钱。
有人会反驳,不要低估大众的智商,一个人不会在同一个地方摔倒太多次,玩家们迟早会分辨出哪些厂商哪些品牌不值得相信,自由市场的优胜劣汰终究还是存在的。不过看《索尼克》系列,这只蓝刺猬已经半死不活很久了,可以说十多年来都没有发售过优质续作了,但依然有很多人念念不忘。这种大品牌需要经历许多次失败才会真正被玩家放弃,因为每次发布新作,都会有人好奇想知道,“这次是不是会有好转?”也是因为这些人,让《索尼克》半死不活到现在。
那该怎么办呢?彻底推翻资本主义?这显是不现实的,而且我们也需要大资本高投入的年货大作。想象一下,如果没了一年一部的《使命召唤》,你是不是也会觉得缺了点什么?而且去年凯文史派西加盟出演的动作大戏,不是也让你玩的挺爽的吗?
其实解决办法一直都存在。Steam就是一个非常公平的平台,任何小制作独立游戏在这里都有均等的机会,更有“青睐之光”和“抢先体验”项目,加深玩家与制作组之间的联系。资本主义存在于各个领域,但唯有电子游戏领域拥有像Steam这样开放的平台。另外手机游戏的兴起也让众多小作坊找到了容身之所,只是存在令人无奈的刷榜行为。最后还有近年来大行其道的Kickstarter众筹网站,可以为那些富有冒险精神却不被发行商看好的项目被广大玩家看到,并通过众人的力量筹集开发资金。
所以请资本主义继续堕落下去吧,大成本、大制作、缺乏创新、进化缓慢,这些游戏有自己存在的意义。真正的潮流前线,属于那些敢于冒险勇于创新的独立小组,他们才是游戏行业的领头羊。不过我们衷心希望,所有独立小组在获得商业成功以后能够不忘初心,继续秉持独立作坊的冒险精神,而不要堕落成为新的资本家。因为资本家都是扼杀游戏创意的反动派。
大家对目前的游戏行业有和看法?是否也觉得高成本大作的运营方式不合胃口?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