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网联平台突然插足支付宝与微信 加强监管是必然
8月微信与支付宝的无现金补贴大战爆发,支付宝发起无现金周活动,微信则推出无现金日。在无现金活动如火如荼进行时,央行在8月4日的下发的一条通知叫醒了沉浸在无现金宣传中的第三方支付:自2018年6月30日起,网络支付业务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这意味着微信、支付宝这样的非银行支付机构告别直连模式,他们的交易数据也将统一交给网联平台。
无现金是大势所趋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6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3万亿元,其中网上零售额突破 5 万亿元,社零比达到了 15.5%。电商的发展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一方面物流体系让商品流通更快,另一方面网络支付的完善让交易平台安全得到了保障,网络支付已经成为电商平台运行的基石。
传统线上电商发展到今天,市场已经接近饱和,很多电商平台开始尝试「线上+线下」的新销售方式。今年 6 月份,亚马逊宣布以 134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全食超市,这次亚马逊史上最大规模的并购行为,被视为其向线下零售发力的标志。
近几年消费市场出现的一个巨大变化是移动电商的崛起。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带动了从 PC 到移动设备的流量转移,智能手机普及让移动支付迅速升温。微信也正是靠其在移动社交上的积累,在短短几年里后来居上,成为与支付宝不分伯仲的支付巨头,共同占据第三方移动支付的 90% 市场份额。
电商总体规模在不断增大,移动支付体验也符合人们的消费习惯,再加上微信、支付宝背后两个互联网巨头的助推,我们的社会走向无现金似乎是大势所趋。
加强监管也是必然
支付宝在 2015 年就开始推动无现金的概念,今年更是喊出了用 5 年推动中国进入无现金社会的口号。在很多电商平台购物时,支付完成后都会跳转到抽奖、兑换的页面。在线下商铺,微信、支付宝也接连推出丰厚的补贴奖励推动无现金支付。
二维码收付款已经极大地简化了支付流程,而最新的新零售尝试是无人便利店。
CNNIC 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 2017 年 6 月,我国使用网上支付的用户规模已经达到 5.11 亿,使用比例提升至 68.0%。其中手机支付用户规模达到 5.02 亿,线下场景使用特点突出,4.63 亿网民在线下消费时使用手机进行支付。
在无感支付来临之际,虚拟的支付方式和现实商业的碰撞已经到达一个临界点。电商作为整个商业的补充,在互联网趋势的推动下,很可能会上升到主流地位。这样的消费方式符合人的体验习惯,也是企业发展的助推器。
在超市便利店、酒店餐馆,甚至是街边的小摊,现金正逐渐被二维码支付替代。无现金口号喊得太响亮,终于还是触碰了红线。据网上消息,在无现金活动期间,阿里旗下的盒马鲜生门店出现了拒收现金的行为。央行武汉分行与蚂蚁金服进行了口头交流,要求在宣传活动中删除无现金字眼,并停止拒收现金的行为。
事后央行方面进行了辟谣,表示此事有所夸大,只是与蚂蚁金服进行了交流,并未通知不得使用无现金字眼。但之后支付宝还是悄悄撤掉了无现金周的说法,以黄金周代替。微信也将无现金生活的表述改为微信支付智慧新生活。从这件事可以看到,无现金步子迈得是有点大。
别紧张,央行要的可能只是数据
央行从未放弃过对支付机构的监管。第三方支付曾度过了几年的红利收割期,2015 年底《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的出台正式打破混乱的支付市场,网络支付实名化的开始也预示着央行开始收紧对支付机构的把控。
网联平台正是央行为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支付机构提供的统一清算平台。在要求网络支付业务全部接入网联平台的规定宣布后,很多媒体将其解读为第三方支付平台被收编,但其根本原因其实是央行对数据的把控加强。
在用户隐私屡屡被提及的今天,数据已经成为互联网公司的隐形资产,数据之争引起了很多企业之间的纠纷,比如前段时间华为与腾讯关于用户数据归谁的争论。不光是企业,政府对数据的重视也在加强,苹果在贵州设立数据中心不只是为了提高用户体验,政府对苹果手中庞大数据的觊觎才是这个决定最重要的推动力。
支付体系背后是海量的用户行为、用户数据,在与国民经济关联如此重要的一环,数据却一直被第三方支付机构掌握。
网络支付确实提升了用户体验,在为下一代商业形式布局的路上也符合企业利益,但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过度的商业竞争势必会影响网络支付整体发展,央行统一结算平台的决定更多是为了消除支付数据体系之间的壁垒。过去央行通过资本来控制经济,如今它还想更进一步,结束微信、支付宝们的数据垄断。
统一的结算平台会让央行更容易获得网络支付的第一手数据,如此庞大的数据央行能否吃得下、网联的具体承受能力如何?且看下一次618、双十一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