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医生手机攻略 外科医生游戏教程怎么过
炮弹在芝林身边爆炸,带走了他的亲密战友,给他留下了终身的痛苦。
那是1951年,在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五次战役中,盘旋在朝鲜上空的敌机向地面投弹,其中一架将芝林的战马、马夫和记者炸成碎片。25岁的于芝林也倒在血泊中,受了重伤。
作为一名野战外科医生,解放战争期间,他在济南战役中连续7天7夜进行手术;后来,他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在长津湖战役中,他和同志们一起24小时治疗2800多名冻伤伤员。然而,这次受伤迫使他离开了战场。回中国后,他拄着拐杖继续在医疗前线战斗,直到退休。
于芝林。 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现在,这位96岁老兵最大的愿望就是活到2027年,见证他最熟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迎来100岁生日。
15岁时,第一支枪被假刀缴获
于芝林10岁时失去了父亲。那一年,为了保护在武装起义中牺牲的朋友的寡妇和孩子,他的父亲被国民党反动派折磨,最终死于肾损伤。
在家人的悲伤中,中国共产党地下党找到了于芝林的母亲。我有仇,我要报。母亲成了地下交通站的负责人,让儿子女婿加入共产党。
1939年,13岁的于芝林也成为了母亲的重要帮手。他熟悉周围的地形,经常穿梭在山路上,给党组织发信息。两年后,我妈妈把他交给了组织,当你长大后,你可以像成年人一样工作。
1941年1月,于芝林被派往离家100里的部队,正式入伍,成为班上最年轻的士兵。
在当兵的前半年,于芝林几乎每天都在战争中度过。有时当他睡着的时候,他被喊着立即转移。他在村外站岗。他的武器是一把镀铁的假刀,形成了一把强攻刀。他不能砍人。他只能依靠明亮的光线来提升势头;还有一把几个人共用的枪和三颗子弹——其中两颗是空壳,唯一的真子弹应该在敌人袭击时发出警报。
于芝林还记得那年夏天,他的部队奉命在一场战斗中守山。他和连队战友躺在第一条战壕里等待冲锋,每人只有四枚手榴弹。作为一名新兵,他只得到两枚。
连长会喊两次口号,我们扔两次手榴弹。但我不能把它们都扔出去,否则就没有武器了。于芝林说,在他扔出第一枚手榴弹之前,他迫不及待地想跳出战壕,战友们扔出的第二批手榴弹从他头上飞过。
2022年7月24日,江苏苏州于芝林向新京报记者讲述了他的军事生涯。 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这是一次几乎鲁莽的勇敢冲锋。这名15岁的男孩只注意到对面敌人的枪非常漂亮,是骑兵用的38种马枪。枪是一种稀缺的资源,于芝林拿着假刀,迅速冲过去拿枪,冲锋号在山后响起。敌人摔倒了,于芝林抓住了他一生中的第一支枪。
除了枪,还有一条红色的牛皮腰带和一个子弹盒,里面有30发子弹。那一幕的记忆和电影一样清晰。于芝林笑了。枪真漂亮。
后来,于芝林带着枪参加了一场又一场战斗,并逐渐学会了与班长一起避免和冲锋。他从不害怕,心里做了最坏的计划,战场并不危险,我准备随时牺牲。
日本宣布投降当天吃最香的饭
1941年12月,中共中央发布指示,实施精兵简政。16岁的于芝林转到军队医疗队,从护理、换药、打针、胶东军区卫校系统学习入手,迅速成长为一名熟练的医疗兵。
白天,于芝林和他的同志们冒着危险抢救伤员。晚上,他们不得不挖一个洞来隐藏伤员——在洞里盖上木头,然后用土壤和草来伪装,只留下几个小通风口。即使日本人拉网扫荡,也从未发现过伤员。
在芝林的记忆中,抗日战争进入了1942年最艰难的时期。日本人经常扫荡。他亲眼看到他们打开了孕妇的肚子。有一次,于芝林和他的同志们连续几天没有闭上眼睛,打破了日本包围圈的空白,抢救了伤员,掩护了人们的疏散。突破成功后,他倒在地上睡了两天两夜。护士把我从战场上抬了下来。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那天,于芝林从战场的收音机里听到了这个消息,兴奋极了。那天,部队为他们每人发了一斤面粉一块肉,外加一把豇豆,人人动手包饺子,那是他“一生中吃得最香的一顿饭”。
抗日战争结束后,于芝林被调到79师医院,成为一名野战外科医生。在那些火爆的岁月里,他不记得自己救了多少人,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1948年9月济南战役后的一场战斗。
这场战斗持续了8天,于芝林在手术台上站了7天7夜。伤员不停地被送过来。他和一个搭档轮流做主刀。在此期间,他一次也没有见面。当他饿的时候,他处理了护士送来的鲢鱼罐头。他只想多救一个。那一次,他做了二等功。
24小时治疗2800多名伤员
1950年12月,于芝林作为志愿军第九兵团27军79师医院院长,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进入东线作战。
朝鲜的冬天很冷,气温可以低至零下30摄氏度以上。许多士兵只穿薄棉衣,手和脚都冻得麻木了。许多伤员的手指、耳朵和脚都冻僵了。这些士兵大多20多岁,只有16或17岁,但没有人哭。
1950年冬,于芝林(后排左一)与战友们的合影。 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长津湖战役期间,他个冰雕连出现在他的27军。士兵们都死了,但他们仍然保持着瞄准的姿势。直到现在,说到这场惨烈的战斗,于芝林无法掩饰自己的悲伤,但当时他只能专注于眼前——一天一夜,他们治疗了2800多名冻伤士兵。
在芝林,没有什么比救命更重要的了。1951年,在第五次战斗中,于芝林的部队撤退到后方,其中一人被敌机发现,数十人受伤,其中21人受重伤。他们的衣服被烧光了,伤口还在流血。
我们收到了下午5点开始的命令。但当我看到他们受伤时,我立即向老师报告,要求我推迟两个小时,然后离开——必须立即给受伤的人做手术,否则他们将无法在路上生存。余志林非常坚定,作为一名士兵,服从命令是我的职责,但作为一名医生,治疗和拯救人也是我的职责,无论有多危险,我都必须拯救它。
当时他们把药箱堆起来,然后搭上随身携带的门板,铺上油布,当场做手术。飞机在我们头顶盘旋,我们躲在松树林里。我只是手术,好像没听见耳朵。
手术完成了,担架队却都已经撤退,把伤员抬走又成了问题。这本不是于芝林的任务,但他还是决定,“要把他们救出来。”
在离开的路上,他们遇到了陡峭的悬崖。举起担架的人一只手抓着松树,另一只手拿着担架。在5公里的山路上,他们走了整整一个晚上;离开山后,道路被美军轰炸,他们只能挑死角向前走。
不吃从第一天晚上7点到第二天下午3点,21名重伤员被安全送往营地,但100多名护送伤员中有三四人死亡。
生死转移后不久,于芝林的右腿受伤。在转移医院的路上,他和一名记者被迫在洞穴里等了两个多月才找到最近的军事医院。大约半个月后,于芝林拖着受伤的腿回家了。
耽误了治疗,于芝林的伤情一次又一次,从来都不好,但他还是要求留在医疗一线,拄着拐杖继续治病救人。2014年,旧伤复发,右腿截肢。回想这几十年的经历,我从来不后悔参军、参战、受伤。
96岁的幸存者
于芝林一直称自己为幸存者,尤其是近几年,同期的幸存战友相继离开,只剩下他一个人。
耳朵背部,假肢总是磨伤口疼痛,96岁的他,只能拄着拐杖颤抖,一双眼睛只能看到模糊的影子。但他清楚地记得过去。
每天晚上,他都要吃两片睡觉,但他总是一大早就醒来,然后突然想到一件事或一个人。例如,当他受伤时,在轰炸中牺牲的记者只有16岁。每个人都叫他小角落。当时,于芝林总是尽可能地保护他,但硝烟散去后,他们只能找到一只小角落的脚。
我经常突然想到一场战斗,我想牺牲的同志们被埋在哪里,年轻一代还记得他们吗。我一想到就睡不着。我睁开眼睛做梦。儿子和儿媳经常建议他不要想,但于芝林说:那时我必须想。。他总是拒绝别人称他为英雄,我不是英雄,真正的英雄都死了。
他说,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的家庭很穷,总是没有足够的食物,他们不得不每天挖野生蔬菜;他只有一条破裤子,夏天拿出棉花,冬天塞回去。当他参军时,他有最简单的理想——希望有一天,每个人都能有食物和衣服,年轻一代不必再受苦了。现在,我最初的愿望已经实现了。
个人简介:
1926年出生,1941年1月入伍,1943年5月入党,曾任宣传员、卫生员、79师医院院长、98师医院副院长。他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他参加了孟良谷、济南、淮海、渡江等。;他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荣获三等功四次,二等功一次;获得独立自由奖章和三级解放奖章。
老兵语录:
我们以前的愿望很简单,就是让每个人都有食物,每个人都有衣服,高楼大厦,电灯电话,让年轻一代不再受苦,现在这些都实现了。
新京报记者 左琳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