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风向标

新闻

栏目

凤逐攻略容也 凤逐

2023-06-01 17:48:40

作者:王金中

自今年8月31日发表《二维码图》以来,曾侯乙编钟横梁上的古乐谱引起了广泛关注。根据古代具有特定意义的符号或图案形成和存在的一般规律,编钟梁上的二维码图应该像古代文字一样出现在曾国、楚国等地区的其他相关设备上,而不仅仅是这个地方。对此,笔者重新审视了曾侯乙墓中的各种出土文物,惊人地发现,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很多地方都存在于编钟横梁古乐谱上的二维码图!其中,画在外棺上的最集中、最清晰、最连贯、最完整,堪比横梁上的古乐谱。这进一步证实了古代编钟乐谱的真实存在和广泛影响,也表明曾侯乙作为一个国家的国王去世后,希望灵魂伴随着编钟音乐升天成仙。

一、二维码图在各种器物上反复出现

从近年来介绍曾侯乙墓出土文物权威书籍的图片来看,古乐谱的二维码图不仅集中在编钟梁上,还集中在曾侯乙墓相关的许多器具上,有的集中,有的分散;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清晰模糊,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与古代编钟密切相关。

编钟(jù,钟,

图1

图2

一是带座铜人柱3件,无带座铜人柱3件,共6件。人形柱由武士直立举起,全身圆雕,头顶圆冠,右翻领长袖紧身夹克和地下夹克,腰部宽带紧绷,腹部前有两条带条,左边有一把铜剑(图1)。值得注意的是,当它第一次出土时,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六根铜柱右翻领衣服的宽边上,画了四幅二维码图,被考古学家真正描述。仔细识别铜人柱上的乐谱,不仅包括正鼓击音符和侧鼓击音符,还包括止音符和分谱符(图2),几乎和横梁上的一模一样。

图3

二是位于长梁中间起支撑作用的铜柱,上下两层共2个。铜柱上绘有二维码图(图3),出土时脱落严重,难以系统识别。

图4

第三个是上层支撑三个短梁上的小柱子,共6个。形状相同,基本等大,由铜柱帽、木柱体、铜柱座组成。每个木柱都画了古代乐谱的二维码图,包括正鼓击音符、侧鼓击音符、止音符和分谱(图4)。当然,它还与曾侯乙墓出土的许多乐器混合在一起。

图5

图6

二是,西室二号陪葬棺上的彩绘。曾侯乙墓西室共有13具陪葬棺材,据说陪葬的都是年轻女性乐器演奏者。其中2号陪葬棺材比较特殊,长2米,宽0.8米,高0.68米,黑漆朱画,编钟古乐谱二维码图排列整齐,间有疑似其他类型的乐符(图5)。根据考古报告,西室2号棺材的陪葬人约23岁,身高1.49米。棺材里还出土了5件玉碧、2件玉君、2件玉皇、1件玉人、1件玉珠和1件木梳。鸳鸯漆盒上还有一个鸟头,说明棺材室打开时漂浮在积水上的鸳鸯漆盒,原本埋在二号陪葬棺材里。在这个上面,一边画着《鸳鸯漆盒》,另一边画着《鸳鸯漆盒》,可以看作是钟乐舞的演示画像(图6)。由此判断,陪葬者身份较高,很可能是曾侯乙编钟最重要的演奏者或乐队指挥员。

图7

第三,衣箱盖上的神奇图案。曾侯乙墓共出土衣箱5件,其箱盖和箱体分别用整木挖出,大小相近,均为盛衣箱。盒子上的油漆图案不同于书中的文字,包括28宿和四象,以及与日月相关的符号和神话,都是惊人的发现。其中一个是不同的,描,描绘了编钟乐谱上的二维码图(图7),分三行排列,上下行为8个正鼓击音符,中间行为5个侧鼓击音符。虽然这些符号在美化后变形,但与编钟梁上的二维码图相比,绘制相当准确。黑色图案(hū,

图8

图9

四是外棺彩绘图案的柱子。曾侯乙墓主棺位于东棺室,分为内棺和外棺。外棺为近方形盒形,由嵌有巨大厚板的巨大青铜框架组成,类似于现代集装箱。整个棺材长3.2米,宽2.1米,高2.19米,以黑漆为地,画朱、黄图案,这是我国最大的出土漆器(图8)。在外棺的十根柱子上,有11个编钟乐谱二维码图非常清晰,其中两个前棺板上有8个,两个侧棺板上有3个。每个二维码图符号的编排不同。此外,外棺正面底梁上还有排列整齐的二维码图符号,损坏严重(图9)。

综上所述,二维码图出现在曾侯乙墓的四大器物上28次。这种现象向人们解释了什么?

首先,春秋战国时期,古乐谱的二维码图是具有特定意义和相对固定的符号。特定意义是指这些符号的使用非常明确,即指示人们正确敲击编钟,发出优美的音乐;相对固定是指不同物体上的图案、颜色和图形相似,但保持相同的属性。这些符号代表着敲击编钟。

其次,作为古代的编钟乐谱,二维码图是一种象形表达。虽然它的符号有一定的装饰性,但更重要的是,它有一个清晰的标志。标识第一,装饰第二。因此,在曾侯乙,所有带有二维码图的物品都与编钟乐谱有关:都钟上的二维码图(sǔn,竹笋)是横梁上的乐谱是一致的;埋葬棺材上的二维码图标志着埋葬者是参与组织或演奏编钟的人,死后继续为墓主服务;衣箱上的二维码图,标志着放编钟演奏者的服装或器具。至于外棺上的二维码图,标志着墓主生前喜欢编钟演奏,死后还是要欣赏编钟音乐,羽化升天。

二、二维码图的大同和小异

与外棺立上的二码图相比,可以发现它们既有大同,又有小异。

首先,乐符的主要类型相同,包括正鼓击音符和侧鼓击音符。有了这两种符号,你可以演奏编钟音乐。

第二,乐符的排列顺序相同,按照从上到下、从右到左的顺序排列。这和古人写文字的顺序是一样的。

第三,音乐符号的基本形状相同,将编钟音乐中的音乐元素高度浓缩到方形符号中,图形就像现代二维码的形状。

第四,画的颜色是一样的,都是在黑漆的地方,用红色和黄色的漆画(xīu,音修)装饰乐符(图10)。

图10

这些相同之处,确凿无误地证明了外棺立柱上的“二维码图”,与编钟横梁上的“二维码图”的性质是完全一样的,都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古代编钟乐谱!

然而,外棺柱上的二维码图与编钟梁上的古乐谱有明显的不同。

图11(横梁)

首先,缺乏止音符。止音符包括嵌入式止音符和止音符(图11),在编钟梁上随处可见,但在外棺柱上找不到。这表明,按照外棺柱上的乐谱敲击编钟后无需立即止音。

没有必要在音节之间休息。因此,外棺上的编钟音乐应该非常缓慢、稳定、连贯,中间没有停顿和过渡。

图12(横梁)

第二,缺乏分谱。分谱是编钟梁上常见的符号(图12),表明其他乐器需要参与和合作。但是,在外棺柱上没有发现分谱,这表明在这个乐谱中只有总谱,只有编钟,总是在中间,没有分谱,没有其他乐器参与和合作。

图13 (横梁)

图14(外棺)

第三,横梁与外棺上的侧鼓击音符有很大区别。横梁上的侧鼓声音符由八个类似锤子的装饰组成,一般为红色和黄色(图13)。外棺上的侧鼓击音符由四个小锤组成,少了四个,颜色多为红色,偶有黄色(图14)。这可能与用双槌敲击编钟侧鼓有关。根据实际演奏曾侯乙编钟的艺术家的探索,敲击编钟的双锤有多种方法,包括单锤、双锤、轮击、双鼓轮击、双鼓振动、滚动、错锤等。这些演奏方法应该或多或少地反映在古代乐谱中。

图15(外棺)

第四,另类装饰镶嵌在正鼓击音符中。停止音符通常镶嵌在编钟横梁上的鼓击音符中,即山字符符号(见图11)。而外棺柱上的正鼓击音符则镶嵌着另类符号,有人说像卷云纹,有人说像人耳朵(图15)。如果是卷云纹,很可能代表编钟演奏天上的仙乐;如果是耳朵,很可能代表人们听编钟演奏的音乐。巧合的是,镶嵌的符号与衣箱上的正鼓击音符相似。

简而言之,从这些细微的差异中,人们可以清楚地感觉到,与梁上的编钟乐谱相比,曾侯乙棺材上的二维码图必须简单、深、舒缓、光滑,但也严肃、美丽、梦幻。

三、曾侯乙的《引导灵魂升仙曲》

那么,为什么曾侯乙的外棺要精心绘制二维码图呢?这个编钟古乐谱是什么样的古乐?和曾侯乙的亡灵有什么关系?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音乐文化的国家之一,其可测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河南贾湖出土的骨笛历史悠久,7800~9000年。也就是说,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已经有大约9000年的历史了。

图16

原创音乐的形式是歌舞,主要用于祈祷、占卜和祭祀。因为古代祖先认为,只有音乐才能交流天、地、神、人之间的联系。曾侯乙墓鸳鸯盒上的神人演奏仙曲《击钟摇漆》是最好的证明(图16)。

图17

在曾侯乙的内棺和外棺上,周围画着巨大的图案,充满了龙、人、鸟、怪物、神人等形象。内容深奥而危险(jué,声音猖獗)诡异,画幅气势恢宏,是描绘天地冥府、山川神灵形象的大系列画。值得注意的是,画面中不仅有驱邪逐鬼、镇墓护坟的诺(nuó,音娜)的形象,以及灵魂与天界交往的中介——鸾凤、苍龙、羽人等形象。此外,曾侯乙的内棺上有三扇窗户(图17),外棺上有一扇门(见图8),旨在方便墓主死后灵魂自由进出,然后乘龙、凤、虎、鹿甚至鱼升天。

古人之所以被埋得很重,事死如事生,是因为他们认为神居天国,鬼居幽冥。虽然死者被埋在地上,但他们可以利用棺材上绘制的各种形象,希望受到天地四面八方神灵的保护,让灵魂升天。这清楚地告诉人们,曾侯乙外棺上的编钟乐谱二维码图的性质与外棺上的大型漆画相同。墓主死后,在音乐的帮助下,与天地神人交流,使他的灵魂安全地升入天空,成为仙女。因此,用编钟演奏的曲调必然深沉、舒缓、悠扬、回荡,首尾相连,类似于西方的安魂曲。

让我们暂时把外棺上的编钟乐谱二维码图命名为曾侯乙的《引导灵魂升仙曲》。

2020年10月22日,北京

参考资料:《史记(司马迁)》《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王力)》《中国重大考古发掘记》·曾侯乙(谭维四)、湖北出土文物精华、曾侯乙文物艺术、曾侯乙编钟(邹衡、谭维四)、曾侯乙(湖北省博物馆)

来源: 光明网

相关文章

图文推荐

猜你喜欢

  • 攻略

  • 凤逐

攻略[共139095款]更多>>

凤逐[共1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