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洲攻略 祖洲中段boss
一座巨大的白塔藏在北京西城纵横交错的小巷里。近年来,依塔重建了一座寺庙,因塔身洁白如雪,故俗称白塔寺。我平时出没在白塔寺附近,但很少见过白塔的真面目。一方面,白塔周围都是神奇的北京胡同,除了两边的建筑墙,没有剩余的东西,白塔又高了一倍,很难从一个角度看到。其次,近年来,白塔经常修缮,周围不时被脚手架包围,难得露出真身。所以我从来没有进过它的院墙,甚至没有近距离看过白塔。碰巧春节第四天没事干,就来白塔寺逛逛。
白塔寺是一座藏传佛教的佛塔,建于元代至元八年(1271年),据说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的喇嘛塔。元代,这座寺庙曾是轩赫一时的皇家寺庙,原名大圣寿万安寺,《倚天屠龙记》借来作为囚禁六大派。小说家的灵感往往来自现实世界。万安寺确实在元末燃烧,只有白塔幸存下来。明代重建后更名为妙应寺,但规模比当年的万安寺小很多。
初四朔风很劲,吹得天空一片清澈,没有半朵云。白塔寺周围都是老城区。近年来,大量非法建筑被拆除。原来凌乱的蔬菜市场、臭气熏天的厕所和切割天空的电线消失了。胡同内外刷新,灰墙灰瓦,大概一百年前就是这样。至少在外观上,首都中心老城区的改造是有效的。我对参观胡同杂院的内部不感兴趣,因为每次走进胡同都会迷路,感觉自己像个傻贼。
正如我之前所说,很难在老城区找到一个近距离观看白塔的角度。幸运的是,在今天的互联网上,最重要的是旅游策略。朋友们翻阅了一本红皮书上的帖子,终于找到了一本游白塔的秘密书,上面详细标明了最好的照片位置和行走路线。所以下午后,手机上有一堆白塔网络名人照片,与网上图片非常相似,前任磨练了同样的人。
景区网红化,意味着年轻人成为观光的主力军。白塔寺没有和尚喇嘛,只有来来往往的年轻游客。在寺庙的红墙外,许多游客停下来拍照。其中有两个年轻女孩,一个穿着薄毛衣,在寒风中摆放着各种各样的毛衣。pose,另一件羽绒服抱着同伴,一边指挥一边横拍竖照。我在红墙外徘徊了很久,直到离开,他们还在讨论照片的改进。时不时听到单衣姑娘喊道:好冷!”
想想也没什么奇怪的。如今,随着文化博物馆的普及,许多人开始关注民族风格和民族潮流。例如,今年春节联欢晚会收视率最高的舞蹈节目《如此绿色》让我的下巴大吃一惊。事实上,传统文化只是他们的载体,无论是只有绿色还是逐渐在网网络名人的白塔寺。我们对绿色的舞台效果感到惊讶,不一定要看王希孟的画;我们不需要宗教信仰就能在白塔下拍照。美的东西很纯净,比如河上的清风,山上的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在外面散步后,我终于进入了白塔寺。寺庙的内部空间很小,只有白塔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前后建筑都是新建或过度修复的。乍一看,它们像刚出炉的烤鸭一样闪亮,可能需要一些风和阳光才能与白塔和谐相处。寺庙里的古物非常有趣:
三世佛殿前一对美丽的元代石狮,从东城麒麟碑胡同搬运。
明代三世佛殿铜铸千手观音像,从北海琉璃阁迁来。
明代十八尊铜铸诸天像,从西城年花寺调拨。
...
目前,出的东西几乎都不是原来的东西。文化大革命期间,寺庙的喇嘛被解散,寺庙的所在地也被用作其他用途。现在重建,我们不得不拼凑起来,到处都透露着世界变化的无助。西侧有一个展厅,展示了寺庙里的几件旧东西,如四年修复的石刻标题、乾隆塔时装藏的佛像等。其中一个大罐子是展览中唯一的瓷器。
磁州窑白地黑花大罐于1980年出土于白塔寺塔基后侧,无疑是元代,可能与白塔同时出土。中国出土瓷器全集·《北京卷》中有一段记录。我以前很多次都没注意过。我没想到会在这里看到真实的东西。这个东西最初属于首都博物馆。根据几年前的展览记录,它出土时,罐子里有骨灰、金箔和草药。据推测,这可能是寺庙僧侣的骨灰罐。
今天的人们有时对古董的用途感到好奇。事实上,大多数器皿都有各种各样的用途,一句话也说不清楚。元朝有很多这样的罐子,其中大部分是用来储存的。没有人知道它们是储存葡萄酒、鸡蛋还是骨灰。从罐子的诗歌来看,它与骨灰罐无关,甚至与佛教无关。
罐身诗云:
游十洲
夹岸苍苔遮绿苔,红林黄叶画屏开。
彩船遥指十洲,一派韶音天来。
十洲是古代道教神仙居住的地方,分别是祖洲、颍州、玄洲、炎洲、长洲、元洲、流洲、生洲、凤林洲、聚窟洲,大概是海中的一些岛屿。韶音是指好听的音乐和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
这首诗来源不可考,描写的是乘船出游的景象和潇洒飘然的心境。瓷器上的文字并不常见。磁州窑偶尔会在盘子、碗、瓶子、罐子、枕头等物品上写诗,因为它有白地黑花、红绿色等品种。比如瓶子上写着羊羔酒,可以看出是酒瓶。这种大罐写的诗,与罐子的用途无关,简单起到装饰作用。写作的人显然不是文人墨客,字写得很随意,但随意中有一种洒脱古拙的韵味,很有意思。
白塔寺人最多的地方不是白塔,也不是十洲大罐展厅,而是纪念品店。我从来没有想象过一个小白塔寺能有多少文化创意。当你进入商店时,你似乎来到了蔬菜市场。小房间挤满了人。游客躺在展示柜上,大声问问题。店员太忙了,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抓货,让游客扫描代码付款。文化创意中最吸引人的是盖章小册子。小册子形如奏折,翻开时全是空白页。店内有一名工作人员负责在奏折上盖章。其他人年轻,废话多,周围都是等着盖章的人。听他从白塔寺一路唠叨到兔爷儿,让排队的游客笑了一会儿,一会儿科普开明。直到他突然意识到有很多人排队盖章,手指和脚趾数不清,他才开始闷着头,加快写作和盖章的速度。假如单独给他开个餐厅做讲解加单口相声,大概就成了白塔寺的一幕吧。
后来才知道,现在很多景点都有盖章服务,很多年轻人都喜欢在各个景点收集印章。人类是狩猎收藏家,收藏爱好者刻在基因里。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应该依靠无尽的自我展示来获得归属感和自我认同。如何证明自己没有盖章打卡就来玩过?如何证明自己过着精致优雅的生活而不拍照发朋友圈?
白塔寺西侧的一小部分老城区已经成为一家时尚的餐厅和咖啡馆。他们中的一些人仍然保留着与周围相同的古建筑风格,而内部则充满了现代感。我走进一家咖啡馆,里面座无虚席,衣冠楚楚的帅哥美女们热情地交谈。正月外的风依然刺骨,房间里弥漫着咖啡的香气,一个房间里充满了春天。
离开首都几年后,我有时会感叹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可能与几年前不同。我记得春节前,我的朋友带我去了白塔寺旁小巷的一家餐馆。餐厅环境简洁精致,以黑白为主。乍一看,它是一家设计感十足的时尚餐厅。它通过设计刺激食客的食物享受。然而,在尝了三道菜后,我发现最美味的是米饭。
原来白塔寺前的石狮会变,老城区的胡同会变,餐厅的流行装修会变,都市人的生活方式会变。有些东西,比如玻璃柜里的十洲大罐,比如中国人的舌头,几年后都不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