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地雷战 攻略
地雷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历史悠久的武器。1130年,金军攻打陕州。宋军用埋在地上的火药炮(即铁壳地雷)为金军赢得了重大杀伤,这是人类历史上大规模使用地雷的最早记录。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发明了各种烈性炸药和引爆技术,使地雷标准化、多样化,从而产生了现代地雷。
地雷本质上是一种防御武器。世界各国对地雷的使用基本上与其他副防御设施相结合,以延缓敌人的行动。然而,在抗日战争中,我的敌后抗日军民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智慧,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将地雷战争发展成一个完整的战斗体系,并与隧道战争和麻雀战争并列,成为敌后人民战争的代表性战斗风格之一。
群众造土地雷抗日战争爆发后,八路军主力挺进华北敌后,迅速完成战略发展,动员群众,打造敌后抗日根据地。八路军工部在太行山区建立了一批兵工厂,简单生产武器弹药。地雷,一种对材料和生产设备要求相对简单的武器,自然成为八路军工厂的主要产品之一。
人民战争的伟大创举
太行山拥有煤炭和铁矿资源,当地人拥有传统的土壤炼铁技术。白口生铁碳含量高,硬脆,是制作雷壳的好原料。1940年以前,八路军事工厂生产的标准地雷用白口铸铁浇注成雷壳,内部装满1公斤黄色炸药。这种地雷的制造成本相当于三颗手榴弹。由于其强大的力量,主要供应主力军,并奖励有效的民兵武装。
1945年以前,八路军工厂不能自制炸药。生产地雷所需的黄色炸药只能从敌人那里获得,从未在爆炸中拆除,或通过秘密渠道购买。随着敌后游击战争规模的扩大,有限的黄色炸药必须用于生产更迫切的炮弹和手榴弹,因此红色士兵开始尝试在地雷中填充黑色火药。
由于黑色火药的爆炸力较弱,士兵们将铸铁雷壳变大变薄,并填充更多的黑色火药。虽然最终试制的地雷比标准地雷重三到四倍,但它甚至没有标准地雷的五分之一,所以它被称为土地雷。虽然力量有限,但土地雷的制造成本只有一颗子弹,制造简单,易于推广。
虽然土地雷的技术含量不高,但八路军工部门在指导群众生产时仍对质量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例如,用于制备黑火药的木炭需要用好的木材燃烧。有一次,有人把枣木烧的木炭作为黑火药的原料。军工部门立即指示将这批黑火药密封,并对所有木炭进行重新检查。
抗日人民自制土地雷
生产铁雷壳时,需要制作模具、砂、铁水浇筑。群众造雷运动开始后,铁雷壳供不应求。只要是能装火药的封闭容器,比如洋铁桶、瓦罐,甚至尿壶,都被群众用作雷壳。用这些东西做成的雷壳爆炸后产生的碎片不够多,群众会在火药中混合一些碎铁和钉子,以增强杀伤力。
瓦罐雷虽然制造方便,但群众家中的坛罐数量也有限。陶器制作是一项技术活动,不仅要有陶土,还要有专业的设备和人才。后来,众开始掏空石头做雷壳。石雷容易伪装,由于不含金属,日军探雷器材找不到,爆炸后飞溅的碎石非常致命。因此,在敌后军民制造的各种土地雷中,石雷产量最大,应用最广泛。当时群众把造石雷的方法编成谣言:一个青石蛋,钻一只眼睛,装四两药,安装爆发管,用黄土封口,线在外面,提前准备好,到处都可以安装。鬼子来‘扫’,石雷到处响,炸死大洋马,留下机关枪,保卫人民,保卫公私粮。”
抗日军民发明了反工兵探测的化学雷针对日军工兵扫雷。这种雷是一种特殊的硫酸地雷,利用硫酸与炸药混合时的化学反应原理引爆。做法是打开地雷盖,在日军工兵可能经过的地方放一片蜡纸,倒几滴硫酸,然后盖上盖子,小心埋好。日军工兵起获地雷后,地雷作为战利品放在车上运回据点。汽车开动后,硫酸从蜡纸旁流入雷声,导致炸药爆炸。这种化学雷使日军工兵伤亡惨重。直到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他们才能理解自己的工作原理,更不用说寻找对策了。
地雷战普及后,广大人民群众在战争中不断学习战争,总结经验,不断创新地雷引爆方式,先后制作了拉雷、踏雷、绊雷、夹子雷、胶皮雷、子母雷、梅花雷、头发雷、马蹄雷、飞行雷、水雷、三角雷、蝎子雷、鱼钩雷、天雷、洞雷、钓∞雷、丁字雷、通电雷、空中绊雷、虚实连环雷等。
地雷埋设伪装时,各地民兵动脑筋
地雷战,成体系129师工兵主任王耀南是第一个研究地雷战的人。1938年,朱德命令王耀南提出几套弱击强的战术,将复杂的技术转化为通俗的方法。根据红军时代使用地雷的经验和华北敌后战场的实际情况,王耀南提出了最早的地雷战术理念。1940年,王耀南携带部分地雷在涉县、辽县、黎城等地进行了几次小型试验战斗,随后总结推广。就这样,地雷战遍地开花。
开展地雷战的前提是充分组织群众。在敌后根据地,除主力军外,还有军区武装。各县有县大队、区小队、村青年参加青年救援会、青年抗日先锋队等民兵组织。妇女有妇女救援会,儿童有儿童组。各年龄段的人加入了不同的组织,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形成了严格的联合防御体系。
华北地区地貌复杂,各村根据地形和地质特点,在防御体系建设上各有特色。在山区,通往山村的道路可能只有一两条,地形陡峭。埋在许多地区的地雷足以延缓日伪军队的进步速度,为村庄的组织防御和群众的安全转移赢得时间。
由于平原地区道路较多,用地雷封锁所有道路是不现实的。抗日军民对地下连接的菜窖和小隧道进行了改造,使这些只能藏人的原始地下隧道成为防毒、防水、防挖、藏、打的战斗隧道,并与高层建筑、城堡和村外工作相结合,形成攻防兼备的作战体系。在这种防御系统中,地雷主要埋在村口、门后、炕头、井旁,用于掩护隧道。埋在隧道口附近的地雷多为拉发地雷。当敌人靠近洞口时,地雷不仅袭击了敌人,而且关闭了隧道,使敌人无助。
当伪军围困某个村庄时,抗日军民无法通过地雷战的滞后和地道战的坚持迅速占领村庄,从而失去了机动性。同时,地方武装部队和主力部队可以借此机会围攻魏救赵,攻击敌军薄弱的据点,让日伪军顾此失彼。
埋在隧道口附近的地雷大多是拉发地雷
在这个联合防御系统中,如何充分发挥地雷的力量,尽可能多地杀死敌人,敌人的行动是关键环节。在埋地雷的伪装中,当地民兵创造了许多巧妙的埋地雷方法,如在敌人行军的路上打印车轮痕迹,表明驾驶没有危险;故意挖新土壤,有时插红旗,旗帜上写着小心地雷;在狭窄的山路上,用白灰画很多圆圈,表明小心。有的有雷,有的无雷。真假,虚假真实,让敌人胆战心惊,不敢贸然前进。有一次,150多名日军人在阳城县扫荡。当他们靠近紫江村时,首先部队踩到地雷,后面的士兵惊慌失措地奔跑,一次又一次地被炸毁,当场死亡19人。敌指挥官命令工兵们开路。当他们看到可疑的石头时,他们画了一个圆圈。一路上,处都是石头,数不清,画不完。队伍像蜗牛一样爬行,仍然两次踩雷,伤亡30多人。在反扫荡斗争中,几乎村家户户都造看家雷,埋在门前屋后、炕头、灶口、柴堰、井台、锅底等地,使敌人不敢进屋乱翻,有效保卫了村庄和家庭。
埋地雷是一项技术活动,必须根据地形、地雷类型和实际情况提前埋地,等鬼子来挖坑是不好的。所有村庄都提前派出技术骨干彻底研究村庄附近的地形,提前在必要的地方挖一些预埋坑,填充松土,表面伪装与正常路面相同。敌人来了,赶紧把土挖开,埋了地雷。除此之外,民兵们还会在通往各村的主要路口埋设不同数量的地雷。这些地雷主要是触发式的,但不插弦,埋地用小草篮扣住,防止不知情的村民误踩。埋雷的地方有专人值班,附近山上有观察哨,互通声气。接到消息后,地雷附近的民兵立即掀开草篮,将弦连接起来。这是后来家喻户晓的一句话:不见鬼子不挂弦。
这两种布雷方法解决了误伤群众的问题,使群众在地雷战中无后顾之忧。为了应对防不胜防的地雷,日伪军经常把人或羊赶到队伍前面。对后者而言,抗日军民通过调整压发地雷的灵敏度,使羊群踩上去没事,但敌人踩上去就爆炸了。但一是踏发引信制造比较复杂,数量不多,二是这种方法缺乏灵活性,所以敌后军民使用更多的是拉发地雷。
拉地雷可以根据现场情况灵活选择引爆地雷的机会,可以更好地发挥地雷的力量,但拉索距离越长,引爆成功的概率越低。为了确保引爆的成功,拉雷手通常需要隐藏在距离地雷超过10米的地方。这不仅要求拉雷手具有非凡的勇气和顽强的心理素质,而且要解决如何在敌人密集火力下安全撤退的问题。
为此,敌后军民想出了很多办法。不仅提前安排战斗组和狙击组,配合和掩护拉雷手撤退,还在拉雷手预先规划的撤退路线上预埋拉雷或压雷,以阻止追尾的日伪军。即便如此,拉雷手的伤亡概率仍然不小。然而,抗日军民仍然害怕敌人,一个接一个地让日伪军害怕。
拉雷手准备引爆地雷
土地雷,大作用八年抗日战争期间,敌后抗日军民制造了多少地雷,现在无法验证;由于地雷战的结果是分散的,无法统计地雷对日伪军造成的伤亡。但在日伪军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群众地雷战的结果。
太原伪《山西新民报》曾在一篇关于民兵活动的文章中承认:日本人在行军中经常在田野、道路和地方发现无数地雷。当他们看到两英尺宽的狭窄道路上前进军队留下的纸条时,他们写道:注意地雷……还有爆发者在开门时爆发,这条线系在地雷信管上,开门时可以影响爆炸者。此外,还有设置在炉灶或炕内,当日军不注意点火时会造成伤害。日军对此残忍已极神经战,必须以极其细心的方式,在通路门后、灶口、炕内进行搜索。”
曹长桑岛节郎,原日军独混第五旅团第12独立警备队,在他的战争回忆录《华北战纪》中记载了两个地雷战例。首先,1942年12月,在第三次鲁东作战中,第19大队的讨伐队在锯齿牙山的山脚下发生地雷袭击,杀死了大队副官吉田中尉、军医官冈志豆雄中尉、书记官村田藤信军曹。第二,1943年5月21日凌晨,桑岛节郎所在的第17大队在从大辛店向西南行军的路上,埋伏着抗日军民拉响地雷。日军无线通讯班的9名官兵非死即伤。由于天黑,整个大队在原地呆了3个小时,直到天亮才敢前进。
地雷战争的伟大意义不仅在于杀害了多少日军,还在于推迟了多少次日军扫荡,为抗日军民的撤退换取了多少宝贵的时间,减少了多少牺牲,破坏了日军在沦陷区的统治基础。
由于兵力不足,日本占领军只能在各个据点部署有限的兵力,通过四通八达的公路连接成一个统治网络,疯狂掠夺占领区内的资源,反馈其战争能力。与我相比,日军不仅在武器装备上占据了很大的优势,而且在交通和通信方面也远远超过了我军。因此,抗日战争期间,我军很难强攻日军据点。若战争胶着,还将在几天内面临周边地区日军增援的包围。
地雷战普及后,日军的机动性大幅下降。由于地雷埋在主要道路上,山炮等日军重装备无法通行。即使不惜一切代价强行通过,行军速度也大大降低。抗日战争后期,地雷战已经从最初的被动防御发展到主动进攻。抗日军民甚至将地雷埋在日伪据点附近,迫使敌人陷入据点,不敢轻易外出。这样,日军在沦陷区的占领就被切断了联系,统治网分割得支离破碎。特别是在1944年至1945年的大反攻阶段,根据地军民一步步挤日军。
结 语群众的智慧是无限的,士兵和人民是胜利的基础。强大的土地雷在敌后抗日军民手中形成了完整的作战体系,创造了新的人民战争作战风格,在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版权声明:本文于2015年第9期发表在《军事文摘》杂志上 杰。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转自军事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