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me Jam发展历程:48小时内的独立游戏火花
Game Jam是指一群游戏开发者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规划、设计、和创建一个或多个游戏,通常介于24和48小时。游戏开发者通常由程序员、游戏设计师、艺术家和其他游戏发展领域组成。传统上,一般在game jam上制作的多为视频游戏。然而桌面游戏已经成为日益被在game jam接受为一种中等的游戏开发。
任意的一个周末,世界上的某处都会有一场game jam举行。教授和学生以相同的方式聚集在game jam的页面上深化技术,培育社区,尝试游戏设计。这些game jam会关注一个社会热议的话题,抑或是聚焦于一项特定的技术,而开发者们也会挖掘这些主题的内涵,一个词,一些出发点或许就能擦出想象力的火花。不管最终方向会驶向何方,参与者们的共同目标就是在有限时间内制作出一款可玩的游戏。
最早为人所知的game jam,被称为“0th Indie Game Jam”, 由Chris Hecker和Sean Barrett于2002年3月创办,旨在鼓励游戏产业内的创新以及实验精神。“第0届Game Jam”还有选择地邀请了一些知名设计师与程序员开发一款特殊的游戏引擎。后来的Indie Game Jam一直以“技术限制”为中心,参与者们或独立,或组队完成各种各样的课题。
在2002年的4月,Ludum Dare(源于拉丁语中的“制作游戏”)——第一场虚拟Game Jam开始了。这个点子最初也来源于网络中的同名论坛。Ludum Dare,现在既有单人赛也有团队赛,要求参与者根据既定的主题制作一款游戏(而不再是遵循某种技术限制),而“游戏主题”由Ludum Dare社区讨论投票而得出。该社区同时拥有根据多样评判标准,决定赢家的权力。尽管游戏的源代码要求上传,但是依然是参与者拥有各项游戏的权利。在最近几年,活动参与者还会在Twitch等平台同步直播,或第一时间发布相关游戏的开发进程。
Ludum Dare上的横版射击作品
上述的早年案例并不算十分正式。Nordic Game Jam(北欧区),近来成为世界最大的单站点Game Jam,在IGDA(世界游戏开发者协会)丹麦分部,哥本哈根信息技术大学以及当地游戏公司的合作下于06年正式开启。主办者十分强调“合作精神”,有时甚至直到团队组建完毕后才公布主题。在主题和限制条件公布后,团队需要在48小时内完成作品雏形。各种水平的参与者都可以前来参加,这也体现了Game Jam教育性的一面。
北欧特色十足的Game Jam作品《迷你雪车》
受到 Indie Game Jam,Ludum Dare以及Nordic Game Jam的启发,Global Game Jam(GGJ,已经上升到全球)举办了可以申报吉尼斯记录的最大规模Game Jam。由Susan Gold, Ian Schreiber, 以及Gorm Lai于2008年举办的GGJ,让我们看到了许多与“前辈”相同的特征。参加者可以单兵作战,尽管团队形式更加普遍,参与者们根据一个主题或者可供选择的元素制作游戏。在2017年,在全球95个国家,702个站点,超过36,000人参与了GGJ,游戏类型横跨桌游,VR,体感游戏,掌机或移动端游戏,主机游戏以及传统的PC游戏。
参加者手稿
为什么教育者们经常推荐有抱负的游戏开发者参加Game Jam?不仅仅是这些活动培养了创造力,合作意识以及游戏圈子,更重要的是他们被徐徐注入了游戏公司快速制作原型与迭代设计(即根据游戏原型反复修改)的文化。在完善游戏的路上,他们还会获得“早期失败”中包含的宝贵经验。不同个性,不同技能的团队成员,必须在有限时间内相互协作,他们必须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面对面交流,这也强制他们必须对游戏特性进行取舍。也许Game Jam不会给他们带来任何金钱收益,但是真正完成一款游戏,向他人学习得到的经验是却无价之宝。
一望便知是国内独立游戏——《亦可赛艇》
Source:Gamasutra
Author:Sande Chen